《楚石扇面書畫展》開幕式
暨《楚石扇面書畫集》首發(fā)式
主辦:
中共株洲市委宣傳部
株洲市文學(xué)藝術(shù)界聯(lián)合會
協(xié)辦:
株洲市書法家協(xié)會
株洲美術(shù)館(株洲畫院)
承辦:
湖南揚威藝術(shù)交流中心
時間: 2016年12月9日---13日
開幕: 2016年12月9日下午3時
地點: 長沙市芙蓉區(qū)韭菜園南路
大麓珍寶古玩城四樓揚威
藝術(shù)交流中心
敬請各位光臨展覽、指導(dǎo)
(本展不接受任何禮物和花藍)
中國文聯(lián)副主席 中國美術(shù)家協(xié)會主席劉大為為該書題扉頁
《楚石扇面畫集》序
楚石
扇面之于書畫,始有記載的是唐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》:三國楊修為曹操畫扇,誤點為蠅;《晉書》云:“王羲之在蕺山時,一老媼持六角扇賣之,羲之書五字于扇上。媼初有慍色,羲之曰:‘但虧右軍書,求百錢?!司官I之?!鳖愃茖懮鹊涔噬醵唷?/span>
時至唐代,扇面書畫多見于當時的繪畫之中,如唐張萱所繪的《搗練圖》,周昉繪的《簪花仕女圖》、《揮扇仕女圖》,多為婦人持長柄團扇,有的繪有花卉,其實物今不得見。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絹質(zhì)團扇,長柄,扇面上繪有花鳥圖案,這是最早的扇面的實物了。
入宋,扇面書畫形式多樣,時以紈扇為主,民國扇子研究者白文貴云:“團扇小景中,獨以宋代名賢為伙,且均為精到之作……凡有款者,多為宋賢;其無款者,多為宋畫院作品……可見書畫紈扇,獨盛于宋,尤以崇寧以后為最?!薄端稳水媰浴份d百幅小品,紈扇扇面占其66幀,且題材廣泛,刻畫入微,千姿百態(tài)。諸如:徐熙《豆花蜻蜓圖》、夏珪《煙岫林居圖》等。宋徽宗也作有扇面《枇杷山鳥圖》傳世。上有所好,下必從焉,故書畫扇面在宋代風行。
到了元代,由于其統(tǒng)治者乃游牧民族,沒有用扇的習(xí)慣,對于扇子中所蘊含的文化意味知之甚少,扇面書畫走向衰微。
至明代,“折扇大興,紈扇幾無人問”。史載:永樂年間朝鮮進貢折扇,得明成祖賞識,于是命內(nèi)廷仿制,供后宮和賞賜群臣。此后“自內(nèi)傳出,遂遍天下?!迸c之相應(yīng)的折扇書畫也在此際興行。清高士奇《天祿識余》云:“揮灑翰墨始于成化間”。最早的折扇繪畫是明代謝縉所作《汀樹釣船圖》,現(xiàn)藏于上海博物館。“吳門四家之沈周、文征明、唐寅、仇英始為書畫,蔚為吳下人書畫扇面之風氣。”至明代后期折扇書畫,在文人士子中蔚然成風。
清代扇面書畫承明代之風,興盛而有過之,如“淞江畫派”、“清六家”、“四僧”、“四王”、“揚州八怪”、“金陵八家”等都在扇面上留下許多佳作。
近代,有任伯年、齊白石、張大千、徐悲鴻等所繪扇面十分精美,尤以任伯年畫扇為最。
扇子在電扇沒有普及之前,人們多用于扇風引涼,時至今日,扇面更多是作為一種書畫創(chuàng)作的形式,供人們欣賞和收藏之用。
余自幼好集扇,尤喜于扇面作書畫,近十余年間,所作書畫扇逾百,今輯成冊,望方家不吝賜教。
乙未冬月南岳居士楚石于平遠堂
2015年11月28日
《楚石扇面書畫集》跋
楚 石
余好扇,尤好于扇面施以書畫。弱冠之年藏扇數(shù)十把。喜自作書畫扇面隨身攜帶,故以“衡州扇癖”稱之,并刻有一朱文印自娛。 扇面雖經(jīng)尺幅,上寬下窄,凹凸不平,然作畫不易,尤其成扇,行筆作畫較難;作書法尤難,書寫內(nèi)容之字數(shù),需計精確,方列行布局,于扇骨之間濡墨行筆。作畫時最忌隨扇形而生勢,尤其畫山水,咫尺之內(nèi),而瞻江山萬里;方寸之中,乃辨幽壑千尋。 余畫扇,其扇面多親手剪裁,頗有妙法。十余年間,得扇面書畫百余幅,以山水為最,次梅花、書法。品類有折扇、團扇、竹扇等,諸扇形皆備,多題自家詩文聯(lián)語于其上。偶得悠閑,展扇玩賞,遂引幾縷清風,披一卷書帙,頗為樂事。今輯是集,聊為雅玩。
時年乙未冬月大雪前兩日 楚石于湘江水曲印心齋燈下